编者按:2017年7月2日上午12:00,第十八届中国心律学大会圆满闭幕。此次会议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治疗依然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那么,房颤是否可以预防?针对老年房颤,抗凝治疗又该怎样选择?针对这些问题,《国际循环》特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为大家一一解答。
《国际循环》房颤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增加,已成为当今以老龄化加速为特征的人口健康的严重危害之一。为预防房颤的发生,应该从哪几方面做起?
杜昕教授: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老龄化是无法预防的,我们不能做到让年龄停止增加。但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做很多工作。多项研究发现,房颤与其他疾病(包括冠心病、肿瘤等)一样与很多生活因素(如吸烟、饮酒、不运动)以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OSAS)以及危险因素的控制等有关。若能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得更好,将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得更好,让肥胖的患者减重和运动,则其相应的房颤发生风险都会明显减少。
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都是观察性的相关关系研究,尚无随机对照研究采取明确的干预措施以探讨干预上述危险因素能否减少整个社会房颤的发生,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想开展这样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房颤的预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如冠心病等其他疾病特别强调上述生活方式的干预。因此,我们在房颤的预防方面起步还比较晚,现在有必要采取行动来进行这方面的干预。
《国际循环》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增加缺血性卒中等的发病风险,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对于老年房颤患者而言,抗凝治疗应如何选择?
杜昕教授:现在抗凝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几十年只有华法林一个口服抗凝药,国内的抗凝治疗率也非常低。鉴于应用华法林期间,需要监测INR,且受饮食、药物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医生对于华法林的处方应用率和患者对于华法林治疗的依从率均比较低,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比较差。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问世给治疗带来了变化。新型口服抗凝药更安全、更有效。对于老年房颤患者而言,其脑卒中风险要比年轻患者明显增高,因为脑卒中的风险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我们更应该强调抗凝治疗。但是,既往观察发现,很多医生认为老年人接受抗凝治疗时出血风险较高,故会存在比较大的顾虑。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治疗而言,患者的危险性越高,治疗后获益会越大;同时,这些患者可能是比较脆弱的人群,治疗的副作用的发生率也会比较高。
现在,就老年人的抗凝治疗而言,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若患者出血风险较高,新型口服抗凝药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另外,对于老年房颤患者而言,我们除了提供药物治疗选择外,还应更多提供社会支持,例如指导其如何进行肌肉锻炼、摔倒的预防等,这些都是预防房颤抗凝治疗患者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国际循环》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房颤可发生于不同的年龄段,且引发房颤的病因不尽相同。请介绍一下我国房颤的发病情况?
杜昕教授:2004年胡大一教授牵头在全国14个省市开展了一项研究,观察了我国房颤的发病情况。结果发现,中国35岁以上人群年龄标化的房颤患病率为0.7%。但是,这些年来中国人群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胖,不喜欢运动,吸烟及饮酒等危险因素也普遍存在。因此,我们认为过去开展的房颤患病率的调查可能会低估了现在的房颤患病负担。鉴于此,去年我们完成了一项全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在房颤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之前胡大一教授开展的研究中所报告的数值。